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保护管理
发布时间:
09
2024-04
下一篇:没有了!

北京大运河故事丨燃灯博雅双塔一脉

来源:北京方志馆

通州有一处地标性建筑燃灯塔,是著名的通州八景之一;北大燕园也有一处地标性建筑博雅塔,与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燕园一大景观。两塔东西相望,各领风骚,深厚的历史渊源,演绎出京城“一脉双塔”的故事。


一支塔影认通州

雨过天晴,北运河里如过江之鲫的漕船缓缓行驶。远隔五里水路,水手们便看到了如烟柳色上露出的那一点尖尖塔顶。望着这熟悉的景色,他们黝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如释重负:通州燃灯塔!这趟船可算要卸货了。

通州旧城北城门附近,北运河和通惠河在此交汇,这里是运河航线上的交通枢纽。大运河绵延千里,行程漫漫,几百年间,沿着大运河北上的商旅,只要望见通州燃灯塔,便知旅程就要结束了,燃灯塔也因此名声远扬,成为大运河终点的标志。

燃灯塔全称“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相传是为了珍藏燃灯佛的舍利而建。它是一座13层砖木结构密檐式实心塔。高约48米,基围约40米,塔截面呈八角形,塔基为双束腰须弥座,塔身正南券洞内供奉1尊燃灯佛。每层均悬挂着大小、形制不一的铜铃,共2248枚。塔身上密布砖雕,技艺精湛。

文献记载,元代大德年间,通州佑圣寺住持月潭法师修建了这座塔,后来寺内法师海渊湛堂重修。明成化二十年(1484),文珍、李升等又修建该塔。万历三十八年(1610),工部郎中陆基恕为燃灯塔立碑。明末,塔外层的装饰已经剥落,只剩下一些琉璃瓦。塔内的一座石碑,字迹残破,还能辨认出好像是“周朝”(北周)二字。此外还有一块刻石,上书“唐贞观某年尉迟敬德修”。

清顺治年间,燃灯塔彻底毁坏坍塌,本地人无力重修。康熙初年,一位老和尚突然出现在佑圣寺山门前,粗衣芒鞋,风尘仆仆。他一进寺中,见到满地青苔碧瓦,就长叹道:我来迟了!前朝时有人跟我说过,重建燃灯塔的事要应在我身上,缘分总算到了啊!

这位老和尚人称智亭法师,重建工程由他主持,清康熙九年(1670)正月动工,当年十月完工,花费2000两银子。这次除重建塔身之外,还在塔的周围建了走廊和厢房,供来挂单的游方僧人居住。工匠还给塔身安装了铜制风铃,轻风吹拂,铜铃叮当,清脆悠扬;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之际,铃声铿锵激越,令人震撼不已。康熙十八年(1679),燃灯塔在平谷八级大地震中震塌。康熙三十年(1691)再次重建燃灯塔。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吴存礼倡议募捐,全塔得以落成。

光绪年间,诗人王维珍赋诗“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把燃灯塔和通州紧密联系起来,声名响彻京杭大运河,与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和杭州六合塔被合称为“运河四大名塔”。


始建朝代众纷纭

燃灯塔的始建年代,历来说法不一。通州本地传说,燃灯塔是唐代尉迟敬德所修,并有刻石为证;有人认为是北周时所建;还有人推断为辽代所建。孰真孰假,莫衷一是。

佛塔这种建筑形式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陆续戴上“帽子”,穿上“鞋子”,变成“亭阁式塔”。“帽子”变高,“鞋子”变厚,于是演化出“楼阁式塔”。魏晋南北朝时期,塔刹、塔身、塔基、地宫要素齐全,中国风格的塔最终形成。

北魏时,楼阁式塔发展出了一个新形态——“密檐式塔”,这种样式在隋唐时期颇为流行,称“唐式密檐塔”:塔平面是正方形;一层塔身比例最大,设有佛龛但装饰不繁复;一层以上每层塔檐紧密相连,各层之间距离较短,各层不保留门窗和柱子,不适合登临。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安小雁塔。北宋时期,华北地区长期处于辽朝治下,本地的密檐塔呈现出新的样式,称“辽式密檐塔”。塔平面从唐代的四方形变成八角形;增设二层须弥座式塔基,装饰细致;每一层塔身距离更紧密,内部做成实心。

通州燃灯塔截面为八角形,双层须弥座塔基,塔檐紧密相连,顶上耸立塔刹,体现出典型的辽式密檐塔形态,非但没有唐代风格,与真正的存世北周佛塔差异更远。

因此,文物界更为主流的说法是,通州燃灯塔初建于辽代,经过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本地流传的“唐尉迟敬德监修”云云,只是重修者为扩大影响,托名自重而已。


燕园博雅仿燃灯

通州燃灯塔矗立在运河岸边,博雅塔坐落在北大燕园未名湖畔。从外观看,博雅塔简直是一座小号燃灯塔。只不过前者是砖木结构,后者是钢筋水泥结构。为什么北京大学校园里会有一座仿照通州燃灯塔样式建造的塔呢?

image.png

明万历三十年(1602)重修燃灯塔碑

(通州区图书馆 供图)

1916年,通州华北协和大学与北京汇文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合并,组成燕京大学。校方决定建设一座中国风格的大学校园,校园设计方案则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负责。亨利·墨菲按照他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在校园东西主轴线终点处设计了一座风景塔。

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但位于西北郊的海淀,反而南高而北低,河流由此流向西北方向。明清以来,在西山和京城之间,形成了一个河道和泉源密布的湿地,大片私家园林点缀其间。1920年,燕大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里买下了明代勺园、清代淑春园旧址所在的土地,校址问题解决了。亨利·墨菲踏勘校址地形后的新方案里,把风景塔挪到学校西门外,为楼阁式塔。

新校园建设如期开工,除起盖大楼之外,还需要配套供水、供暖、供电。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北京自来水厂无力供水到海淀,校内供水的唯一方案就是自凿水井,抽取地下水,贮存在水塔中,供给全校使用。但是一般的水塔外观硬朗,充满工业味道,与风格典雅的燕园很不协调。负责财务的副校长路思义和接替亨利·墨菲工作的燕大基建部门负责人翟伯商量后,决定将亨利·墨菲方案里的宝塔改造成自来水塔,把这座塔建在未名湖东南角的土山上。1924年,水塔的位置虽然定下来了,但建筑方案和建设资金都还没有着落。

哲学系系主任博晨光教授解决了这个困扰。1908年,不到30岁的博晨光受聘于通州华北协和大学,教授哲学和心理学。随着华北协和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他到燕大哲学系担任首任系主任。博晨光从小在中国长大,对中国文化感情深厚。在燕大校方确定新校园建筑的设计方案时,博晨光主动向学校建议,燕大建筑应当采用中国样式建筑,包括未名湖畔那座水塔,校董会及亨利·墨菲都同意这个意见。1924年9月,博晨光远在美国的叔父詹姆斯·波特愿意捐助水塔最后的建造资金缺口,校董会也同意了仿照通州燃灯塔外观建造未名湖边水塔的最终方案。

1925年1月,燕京大学获得政府许可,派遣善于绘图的学生司徒壮赴通州测绘燃灯塔。2月,校董会收到了燃灯塔的测绘图样。9月,外表酷似通州燃灯塔的燕大博雅塔竣工。塔名“博雅”,取自博晨光的姓氏Porter的汉译。

博雅塔与通州燃灯塔一西一东,正是北京融汇多元文化的象征。

燃灯塔的建造与通州的兴盛密切相关,它与佑圣寺文庙、紫清宫及燃灯塔所在的佑胜教寺形成“三庙一塔”建筑群。如今,燃灯塔与深受其影响的燕园博雅塔一起,点缀在首都北京的东西两侧,共同见证着新时代大国之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