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础信息 >> 运河档案

淮安清口大运河文化遗产

来源:
 

淮安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城市,境内的运河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其中尤以宋元明清时期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的清口地区最为集中和密集。今天,我们就以清口为例,简单谈一下淮安的运河文化遗产现状、保护和规划,与运河沿线的兄弟城市相互切磋、学习和交流。

淮安清口位于古淮河与泗河交汇处,典籍中又称泗口、淮泗口,早在大运河的最早河段——邗沟开凿之前的自然航道时代,清口就是江淮、黄淮之间水上通航的主要节点和枢纽。邗沟开凿之后,更成为吴国北上争霸的水上咽喉。秦汉魏晋南北朝,这里一直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军事要塞。隋炀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后,淮河以北以由泗州入淮河的通济渠为主线航道,然而,泗水仍是重要的辅线航道,清口依然是运河线上的交通枢纽。这种地位,历唐、五代、两宋而没有动摇过。元代建都大都,将隋唐宋时期的V字型河道大体取直,其中淮河以北最重要的变化是:废除隋唐宋时期的汴河,将淮阴、徐州段的泗水作为主航道,清口地位由是更加凸显。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开凿中运河,避开了黄河航道,中运河口仍然位于清口,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清口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枢纽,在时间跨度上涵盖整个大运河的历史,中间从来没有出现过断档现象。这是大运河沿线任何一个枢纽都不可匹比的。

几千年来,清口历经了巨大的变迁,其主航道时而东北,时而西南;其口门时而宽泛,时而偏狭;而其河底高程,更累计经历不少于20米巨大反差性变化。然而,不管清口在空间上的变化如何大,航道如何产生起承转合的变化,它始终是运河的重要枢纽。在历史的天空中,这个枢纽具有连续性和立体性,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无尽的遗产。

概括起来,清口地区的运河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密集性

清口区域,以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陶闸村为中心,北界桂家塘北侧,东至杨庄活动坝和淮阴三线船闸一线,南到洪泽湖临湖堤与太平堆一线,西达中运河三百六十丈越堤和废黄河南岸七堡石工一线,其面积大约在40平方公里左右。其外延部分,则在清口上下约30公里范围内,最大直径甚至能达到100公里左右。

在这一范围内,除大运河本身外,与运河文化遗产相关的,有洪泽湖大堤、明祖陵、淮安府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镇水铁牛、漕运总督公署遗址、漂母墓、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淮阴故城、甘罗城、韩信故里、码头三闸、康熙御坝、清江大闸、清晏园、王家营减水坝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80处,泗州城、龙光闸、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头坝、高埝接筑堤工碑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以及大小清口、大小清口城、三岔口、诸运口、杨庄活动坝、诸堤工、“救生桩”、“侯二门”、高堰水志等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遗迹遗存50多处。

简单而言,清口上下平均每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至少4—5处运河文化遗产。其在清口中心区域,大体呈面状分布,稍远呈带状,最远处则为点状。

2、多样性

清口地区的运河遗产种类丰富,形态多样,几乎涵盖了大运河本体遗产的全部类型。就河道而言,有越河、引河、减水河、U型河、塘河等;河上的水闸有正闸、越闸、草闸、二斗门船闸、双金门闸、碍闸、泄水闸,还有现代的单线、复线、三线船闸和多种节制闸等。就堤坝而言,从功能上分,有顺水堤、纤堤、缕堤、遥堤、越堤、格堤、撑堤、圈堤、束水坝、钳口坝、拦水坝、挑水坝、减水坝、兜水坝、盖坝、活动坝等;从材料上分,则有土堤、石工堤、碎石堤、两合土堤、板工堤、块石坦坡堤、混凝土堤、草坝、柴石坝、钢筋混凝土坝等。此外还有转水墩、分水墩、木龙、泄水涵洞、引水涵洞、船塘等,以及祭祀各种各样河神、风神的祠庙。民间还保存有多种夯、硪、缆、纤等筑堤、行船工具,以及包括巡河御碑在内的许多珍贵古碑。正因为如此,现代水利专家们盛赞淮安清口地区是中国古近代水利工程的“露天博物馆”。

3、复杂性

清口的运河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纷繁复杂,各种类型的遗产错综相间,名称繁复。以当年收束淮水、以集中力量冲刷黄河,从而导致清口不断北移的束清坝为例。据史书记载,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建于风神庙前起,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移于平成台,四十四年(1779)移于惠济祠前,五十一年(1786)移于福神庵前以为御黄坝,以运口外兜水坝为束清坝,五十七年(1792)移于里、外交界处所,嘉庆十年(1805)又移建于运口之南挑清坝之外湖水会出之处。百年之间,移动竟达六次!

4、典型性

清口地区的运河文化遗产,在京杭大运河全线文化遗产中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这里的堤、坝、闸、墩、运道、运口等,不仅种类齐全,形态各异,而且功能齐备,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科学价值。可以说,运河沿线很多地方的文化遗产,在清口总能找到类似之处;更多的遭破坏的、失传的遗产,清口也能寻出踪影。所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大运河上进行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时,唯一选择的就是淮安的清口。

5、系统性

清口的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密集、种类繁多且错综复杂。但这并不是说,研究、保护起来就没有头绪,无从下手。相反,这些遗产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丝丝入扣,环环相合,内在联系极其紧凑。只要找出其中的关键节点,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目前,淮安清口的运河文化遗产现存状况,主要是以下几种形式:

1.尚在利用和发挥作用的部分

这部分遗产所占比例甚低。主要是今北运口以上的中运河、淮阴三线船闸以下的里运河,中、里运河两岸堤防,杨庄以下废黄河、盐河的部分堤防和裹埋在堤防中并成为堤防一部分的古坝头、坝基等。此外还有因地处偏僻而保留下来的仲工废黄河北堤、植树造林重点保护的地域顺黄坝东段等个别堤段。

2.尚在利用和发挥作用,但其原始功能已经发生变异的部分

这部分遗产所占比例甚大。以堤坝为例。原先的很多堤坝作为房屋宅基,上面修建了密密麻麻的房屋。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段,几乎都位于古堤坝上。这是因为古堤坝地势高亢,坝基坚实,在水多、地势低洼的码头地区,极适合于人类居住。事实上,因为有人类建造房屋居住,很大程度上也保护了相当一部分古堤坝。

也有很多堤坝受到了残缺性破坏。其原因,一是道路修筑。随着大规模的筑路运动和村村通公路的实施,很多堤坝的原始状貌遭到程度不同的毁坏。高堤变矮,长堤变短,整堤被中断,弯堤被取直,宽堤被削瘦,陡堤被放缓,不一而足。二是不同用途的民间取土所致。比如烧窑、垫路、垫屋基等。

3.废弃不用、功能完全丧失的部分

这部分遗产所占比例也是很大的。例如著名的惠济、通济、福兴码头三闸。原本为运河上极其重要的古闸,在1855年黄河北徙后依然发挥着功能。到1935年淮阴船闸建成后逐步废弃,在20世纪6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更是遭到了毁灭的破坏。时至今日,只留遗址尚存,部分历经沧桑的条石凌乱散落在附近的路边和塘埂草丛中。

4.易地而置的部分

这类遗产需要特别注意。比如,最近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乾隆阅河诗碑,现今被立在在一条乡间水泥路旁,而实际上其最初的位置并不在这里,而是北边100米处的平成台遗址上。今人为观赏方便,将其移动到路边。这一移动,对还原历史、保护运河遗产的原真性,有很大不便。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