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监测预警 >> 扬州段
发布时间:
26
2016-05

大运河(扬州段)监测管理工作情况介绍

来源:
 

  大运河(扬州段)监测管理工作起步于2010年,应国家文物局要求, 2011年10月率先启动了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建立“扬州试点先行、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性的大运河遗产数字管理平台”的目标。2012年6月完成一期软件技术开发并通过专家验收,开始实际监测工作; 2013年4月完成二期的监测预警中心、档案中心建设及部分软件的升级项目。作为大运河全段的示范工程,在扬州段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通用型平台,并部署到31个遗产区,在2013年9月份的国际专家现场考察中,向专家作了演示和介绍,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扬州段的监测管理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建立了“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组织架构
  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工作根据大运河遗产线性活态特质制定了协同工作机制,这一机制主要表现为“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组织架构。首先,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遵循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架构: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向上对接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同时,大运河扬州段监测管理中心,又服从国家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和省级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分级管理。其次,大运河扬州段自身又构建了“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监测管理体制。除了扬州段的监测系统,我们要求瘦西湖等遗产点,环保、交通等部门建立遗产监测的子系统;同时,扬州市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又向下对接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遗产管理机构,并通过这一层面与各遗产点段的权属管理单位构成三级管理网络。
  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工作根据其组织构架,建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中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与系统业务相关的有水利、交通、水文、环保、气象、园林、建设、规划及遗产点等30多个部门。目前,扬州段监测系统的管理机构为大运河扬州段监测管理中心,统一负责扬州全段的监测预警工作并负责向上一级监测预警中心报告监测预警工作情况。向下,高邮、宝应、江都及各区设置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由各区申遗办代),负责各自辖区内遗产点的监测预警工作并定期向大运河扬州段监测管理中心报告工作情况。此外,水利、交通、园林等行业主管部门内的申遗工作小组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的监测预警工作并定期上报大运河扬州段监测管理中心。通过遗产点—县(区)申遗办(市直行业管理部门)—市申遗办—省级中心—大运河全段监测中心这一组织机构模式,形成监测预警工作链。
  二、完成了不断提升的三个阶段系统建设
  大运河扬州段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从2010年开始运作,我办先后赴苏州、杭州、武夷山、福建土楼等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地进行了调研,了解其监测工作的内容、标准和资源整合等情况。回来后,我们对梳理出的30多家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管理责任单位逐一上门对接工作,探讨影响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主要因素,召开数次专家会议,确定扬州段的监测对象、内容和指标。在此当中,制定出《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管理工作规则》、《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指标》、《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细则》等工作制度,形成相关监测管理机制,以保障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工作的有序进行。
  2011年4月8日,国家文物局发文同意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立项。2011年10月完成招标工作,2012年3月完成软件技术开发,6月通过项目验收。一期项目主要完成了五大基础数据库和五大标准规范体系,针对影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了防治突发性、灭失性、毁损性等重要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段;同时配套完善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利用平台的评估决策体系,对长期积累的数据实现了统计分析功能,指导后期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的二期项目于2012年6月18日通过项目立项。主要是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中心、档案资料中心的建设工作,此外,对一期的部分软件功能进行了提升,新增了数据汇总分析、视频监控、动态视频分析、GIS专题图查询等功能。在二期建设中,通过平台接口管理,实现了与国家总平台的动态监测信息和档案工作的网络对接;实现了与瘦西湖、环保局、卢宅等遗产点的视频实时监控集成;完成了实体档案、电子档案的建设;实现了动态视频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目前,以上项目已全部投入正式使用。
  为了做好大运河迎检工作,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委托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在扬州段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大运河遗产监测的通用型平台,并分别部署到31个遗产区,在大运河迎接国际专家考察评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系列遗产的监测预警探索出了一条“一总多分”的工作模式。
  三、探索了规范有序的监测预警工作流程
    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数据报送-网上审核-预警处置-专家会商等工作流程完成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探索出一条规范有序的监测预警工作流程。
  1、数据采集。这是监测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通过各责任单位的数据采集员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数据采集,利用巡查、设备、网络视频等方式采集所需数据,为大运河扬州段的监测工作提供了基础。
  2、数据报送。数据报表的报送,是系统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系统的数据分析、评估决策、监测模型等功能。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报送工作涉及单位31家。由这些遗产点权属(管理)部门的数据报送员登陆网站,对照要求,填报相关数据至系统。从2012年3月份试运行以来,通过使用平台的催报功能及QQ工作群,与各填报单位有效沟通,使填报工作按照要求顺利开展。截止今年10月底,计报送各类日报、月报、年报、实时报表1500余张,有力保障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2、网上审核。数据上报后,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对各单位填报的数据进行确认,对合格的数据予以审核通过,对不合格的数据或有瑕疵的数据与数据填报员进行真实性确认,并在工作整改或预警处置栏中进行情况说明、整改处理的上报,只有完成预警处置环节,才能在系统中审核通过,并上报国家总平台。
  3、预警处置。在遗产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报表、GIS地图则会同时显示红灯进入预警状态,系统管理员通过报表和地图两个途径可查询具体情况,并针对不同等级进行处理。如出现应急预警,首先要根据应急事件级别进行事件上报,责任单位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上级机关对处理情况要有相应的批示意见,责任单位有事件的反馈,开展专家评价,最后审核通过。对工作整改项,责任单位在工作整改栏中填写整改内容、完成时间,并及时处理完成整改项,由管理员审核通过,系统报表将显示绿色,表示整改完成;截止10月底,平台已处理工作整改57起,应急预警31起(均为三级预警)。
  4、专家会商。专家会商也是系统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面对面及远程的会商,从专家的视角,对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及监测管理等方面提出专业化指导分析。系统还可远程提取大运河(扬州段)基础资料信息、动态监测信息、地理信息,自动产生相关报告、统计图表、GIS专题图,同时,通过专家评估分析,为遗产保护规划、环境治理、专项整治提供依据和决策参考。
  5、公众参与。
  6、系统维护。系统的平稳运行,对保证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意义。我们首先根据数据报送员、档案资料管理员、数据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业务领导等不同身份设置不同的权限,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其次,信息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系统进行更新维护查漏洞,保证系统流畅稳定。第三,定期开展数据报送员培训,提高数据填报的正确率。通过以上措施,确保系统的平稳运行。
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工作,被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世界遗产杂志等多家报刊媒体报道,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的表扬,并以扬州平台为模板,建立起了其他30个遗产地的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大运河沿线遗产监测信息的统一规范、信息共享。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座谈会、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世界运河大会上,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工作均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充分肯定。
  四、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下一步,我们打算对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进行完善和提升,建立起大运河扬州段的数字文化展示中心,通过三维场景展示、音视频自动调度技术、单点全景展示、连续全景展示、船载全景展示等技术手段,建设遗产数字展示系统,生动形象地展示大运河遗产历史原貌和现状。增加遗产动态展示效果,激发社会大众热爱大运河、保护大运河的激情。同时,将大运河扬州段的其他遗产点,包括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扬州遗迹和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宅园文化景观的遗产点、以及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纳入平台管理,充分利用平台现有资源,梳理出监测内容及指标,对其他遗产点和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监测、预警、评估、宣传等项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增加遗产监测管理的公众参与程度,提高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

Copyright © 2023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2042802号-1
XML地图